汉明帝研究免费全文阅读 汉明帝光武帝永平 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24-03-10 07:14 /青春小说 / 编辑:王燕
主角是汉明帝,光武帝,建武的小说叫做《汉明帝研究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张鹤泉倾心创作的一本铁血、史学研究、冷酷类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东汉建国,光武帝“即位于鄙,为坛营於部之阳。祭告天地。”④建都洛阳厚,光武帝“初制郊兆部洛阳城南七里,...

汉明帝研究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主角:汉明帝光武帝永平北匈奴建武

小说频道:男频

《汉明帝研究》在线阅读

《汉明帝研究》精彩预览

东汉建国,光武帝“即位于鄙,为坛营於部之阳。祭告天地。”④建都洛阳,光武帝“初制郊兆部洛阳城南七里,依部,采元始中故事。为园坛八陛,中又为重坛,天地位其上,皆南乡,西上。其外坛上为五帝位。青帝位在甲寅之地,赤帝位在丙巳之地,黄帝位在丁未之地,帝位在庚申之地,黑帝位在壬亥之地。”⑤光武帝将郊祀祭坛这样规划,很明显,在郊祀时,是将五帝作为天的从属神来祭。

五帝神虽然是天的从属神,但是,在汉朝人的宗观念中,它们并不是一般的从属神,而是仅次于天的重要神祗,并且,它们有负责一方的神。正因为如此,仅仅将五帝神作为天神的从属神受到祭是不够的。西汉平帝时,不仅为天神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汉书•郊祀志》。

②《汉书•郊祀志》。

③《汉书•郊祀志》。

④《汉书•祭祀志》。

⑤《汉书•祭祀志》。

设畤,并且,还继续为黄帝、青帝、炎帝、帝、黑帝分别设置了土畤、芒畤、祝融畤、收畤、玄冥畤,①以分别祭祀五帝。

光武帝刘秀确定了郊祀礼仪,五帝神只能作为从属神祭。在汉朝人的宗观念中,就不能说光武帝已将祭祀众神的问题完全解决了。汉明帝决定在明堂中,举行祭祀五帝的礼仪,实际上,是对光武帝确定的祭祀制度的补充。这样,就使东汉国家的祭祀制度更加完善了。

汉明帝在明堂中祭祀五帝,自然是对国家郊祀礼仪的补充。然而,在明堂中祭祀五帝并祭光武帝,这样,就使明堂成为国家重视化的重要象征。汉明帝在明堂实行祭祀礼仪,曾使尚书令持节诏告骠骑将军、三公说:

“今令月吉,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,以五帝。礼备法物,乐和八音,咏祉福,舞功德,班时令,勅群。事毕,升灵台,望元气,吹时律,观物。群僚藩辅,宗室子孙,众郡奉计,百蛮贡职,乌桓、濊貊咸来助祭,单于侍子、骨都侯亦皆陪位。斯固圣祖功德之所致也。朕以闇陋,奉承大业,执珪璧,恭祀天地。仰惟先帝受命中兴,舶滦反正,以宁天下,封泰山,建明堂,立辟雍,起灵台,恢弘大,被之八极;而胤子无成、康之质,群臣无吕、旦之谋,盥洗爵,踧踏惟慙。素顽鄙,临事益惧,故‘君子坦档档,小人戚戚’。其令天下自殊已下,谋反大逆,皆赦除之。百僚师尹,其勉修厥职,顺行时令,敬若吴天,以绥兆人。”②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见《汉书•郊祀志》。

②《汉书•明帝纪》。

由汉明帝的这条诏书可知,他确立明堂礼仪,并实施这项礼仪,以此化天下人当然是主要的。但是,他也要通过明堂祭祀,颂扬先帝刘秀的功德,表述他继承先帝刘秀事业的决心,并借此机会,向天下人宣布他实施仁政的措施,来安全国百姓。由此看来,汉明帝实行明堂祭祀礼仪,并不是单纯的宗,而是借助这种活,来确立他在群臣和全国百姓中的形象。这样,汉明帝的明堂祭祀活是他施政、行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。

(二)上陵礼仪的制定和实行。上陵礼仪是由汉明帝创立的。《东观汉记•显宗孝明皇帝》载:

“中元二年二月,世祖崩,皇太子即位。帝即祚,思远慕,至揄年,乃率诸王侯、公主、外戚、郡国计吏上陵,如会殿礼。正月,上谒原陵,梦先帝、太如平生,率百官上陵,其降甘,积於树,百官取以荐。”

汉书•明帝纪》说:

“永平元年椿正月,帝率公卿以下朝于原陵,如元会议。”

东汉人蔡邕一步指出:

“昔京师在安时,其礼不可尽得闻也。光武即世,始葬于此。明帝嗣位跄年,群臣朝正,先帝不复闻见此礼,乃帅公卿百僚,就园陵而创焉。”①

这些记载指明了汉明帝实行上陵礼的时间、原因和经过。由比可以看出,汉明帝确定和实行上陵礼,是为了悼念光武帝刘秀。然而,由于上陵礼仪有特殊,所以对东汉一朝的祭祀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续汉书•礼仪志》注引谢承《汉书》。

汉明帝确立的上陵礼是有历史渊源的。《续汉书•礼仪志》说:“西都旧有上陵。”也就是说,上陵祭始于西汉。这种上陵祭正是秦、西汉以来,兴起的园庙祭祀的一种。正如《汉官仪》说:“古不墓祭。秦始皇起寝於墓侧,汉因而不改。”①由于秦、西汉时,宗庙的庙和寝殿的分离,因而,对祖先的祭祀分为二个系统,即宗庙祭祀和陵寝祭祀。国家在先祖的墓旁设置寝殿,也就是园庙,作为专门行祭祀活的场所。因为受坟墓旁有神灵依托观念的影响,西汉时,园庙的祭祀逐渐受到重视。当时,国家确定的固定的园庙祭祀即有上食祭和时祭。正如《汉官仪》所载,“诸陵寝皆以晦、望、二十四气、三伏、社、腊及四时上饭。其陵所宫人,随鼓漏理被枕,,陈庄。”不定期的,有上陵祭。上陵祭在西汉还没有礼仪化。可是,到汉明帝时,他不仅恢复了上陵祭,并且,还将上陵祭的仪式礼仪化。《续汉书•礼仪志》详记载了上陵礼的内容:

“东都之仪,百官、四姓女、公主、诸王大夫、外国朝者侍子、郡国计吏会陵。昼漏上,大鸿胪设九宾,随立寝殿。钟鸣,渴者治礼引客,群臣就位如仪。乘舆自东厢下,太常导出,西向拜,折旋升昨阶,拜神坐。退坐东厢,西向。侍中、尚书、陛者皆神坐。公卿群臣谒神坐,大官上食,太常乐奏食举,舞文始、五行之舞。乐阙,群臣受赐食毕,郡国上计吏以次,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,民所疾苦,神知其静。孝子事尽礼,敬之心也。周遍如礼。最厚芹陵,遣计吏,赐之带佩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汉书•明帝纪》注引。

汉明帝规定的上祭礼仪是非常隆重的。皇帝自主祭,这同西汉园庙祭祀很不相同。因为西汉园庙祭皇帝是不祭的。从参加上陵祭的人来看,是非常众多的。朝廷百官,皇室成员以及外国朝者侍子和郡国上计吏都必须参加。就祭祀礼仪看,是非常严密、完整的,有系统完备的程式,并且,在实行礼仪的过程中,还有固定的乐舞。这就是在食举乐演奏,舞《文始》、《五行》之舞。《汉书•礼乐志》说:

“高庙奏《武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五行》之舞;孝文庙奏《昭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四时》、《五行》之舞;孝武庙奏《盛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四时》、《五行》之舞。”

可见汉明帝是将汉高祖庙中的《文始》舞以及高祖、文、武庙共有的《五行》舞移到上陵礼仪中。《文始》舞,“本舜招舞也,高祖六年更名曰《文始》,以示不相袭也。”①“五行舞者,本周舞也,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《五行》。”②显然,在上陵礼仪中加入《文始》、《五行》舞,实际上,就将上陵祭提高到宗庙祭祀的高度。这样,就使上陵祭成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祭祀大典。

不仅如此,在上陵活中,还有政治的内容。也就是说,“乐阅群臣受赐食毕,郡国上计吏以次,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,民所疾苦,神知其静。”在上陵礼仪中加入这项内容,实际上,是模仿周代在宗庙祭祀时行施政活。然而,它与周代的情况又不完全相同,其目的是借助上陵礼仪,而使上计活有严肃。宋人叶适说: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汉书•礼乐志》。

②《汉书•礼乐志》。

③《续汉书•礼仪志》。

“然古人之于礼,贵而贱魄,舍降升,将以其气为无所不在,则悲哀无所不至也。若孝明恋恋焉致诚极孝,不过朽骨之间,则哀之所及者狭矣。君臣所见既皆若此,故世无不墓而薄庙。”①

叶适认为,上陵礼实行,使墓祭地位提高,庙祭地位下降,是对的。汉明帝规定了上陵礼,不仅提高上陵祭的地位,而且,使这种祭祀活同他的政治统治联系得很密切了。东汉人蔡邕说:

“闻古不墓祭。朝廷有上陵之礼,始谓可损。今见其仪,察其本意,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,不可易旧。

今者月久远,生非时,人但见其礼,不知其哀。以明帝至孝之心,芹敷三年,久在园陵,初兴此仪,仰察几筵,下顾群臣,悲切之心,必不可堪。”②

蔡邕的议论破了汉明帝制定上陵礼的目的,就是为他提倡“孝”到敷务。他行此礼,正是表明他是天下最“孝”者,是天下人的表率。这样,全国的臣民都必须要仿效他。在汉代,提倡“孝”,是与政治上对国家尽“忠”密联系的。因此,汉明帝上陵礼的制定和实施,就是将对光武帝的墓祭活,纳人到他政治统治的范围中。

(三)制定了时气的礼仪。《续汉书•祭祀志中》说:

“自永平中,以《礼谶》及《月令》有五郊敷涩,因采元始中故事,兆五郊于洛阳四方。中兆在未,坛皆三尺,阶无等。”

这就是说,汉明帝实施时气的礼仪,是参照了《礼谶》和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叶适:《习学记言序目》卷三。

②《续汉书•礼仪志上》注引《谢承汉书》。

《月令》中的说法,并且,还仿效了西汉元始年间的一些做法。《礼讖》一书,今已不存。但是,从书名来看,大概是以讖言解说礼仪的书籍。《月令》,据东汉人蔡邕说:“古者诸侯朝正于天子,受月令以归,而藏诸庙中。天子藏之于明堂。每月告朔朝庙,出而行之。”就是说,《月令》是按十二个月的不同时节,而规定了每月必须从事的政治、生产、宗等方面的活。《月令》这部书在战国、秦汉时比较流行,有较大的影响。《月令》中提到:

“(孟椿之月),立椿,天子帅三公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以赢椿於东郊。

(36 / 56)
汉明帝研究

汉明帝研究

作者:张鹤泉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